水箱清洗过程中,通风换气和佩戴防护装备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健康的核心措施。由于水箱内部空间狭小、空气流通差,且可能残留有害物质(如细菌、病毒、化学清洗剂残留等),若操作不当易引发缺氧、中毒或感染风险。以下为具体建议和注意事项:
目标:确保水箱内部空气质量达标,降低有害气体浓度,避免缺氧或中毒。
清洗前通风
自然通风:提前打开水箱人孔、检修口,通风至少2小时(根据水箱体积调整时间),确保内部空气充分置换。
强制通风:使用轴流风机或防爆型排风扇,从水箱一端送风、另一端排风,形成对流(风速建议≥0.5m/s)。
气体检测:通风后,使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检测氧气浓度(19.5%-23.5%)、可燃气体浓度(<爆炸下限的10%)、有毒气体(如硫化氢、一氧化碳)浓度是否达标。
清洗中持续通风
保持风机持续运行,避免因清洗产生的粉尘、化学蒸汽积聚。
定期检测气体浓度,尤其在使用化学清洗剂或消毒剂时。
特殊场景处理
密闭水箱:如地下水箱或无自然通风口的容器,需全程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(SCBA)或长管呼吸器。
高温环境:夏季作业需额外增加通风量,防止中暑。
目标:隔离作业人员与有害物质接触,降低皮肤、呼吸道和眼睛暴露风险。
基础防护装备
短时间作业:使用半面罩防毒面具,配滤毒罐(如A型滤毒罐防有机气体,E型防酸性气体)。
长时间或高浓度环境:使用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(SCBA)或供气式长管呼吸器。
防化服:选择耐酸碱、防渗透的连体式防化服(如PVC或橡胶材质),覆盖全身,避免清洗剂直接接触皮肤。
防毒面具/呼吸器:
防护手套:耐酸碱、防滑的橡胶手套(如丁腈橡胶手套),长度需覆盖手腕。
防护鞋:防滑、防砸、耐酸碱的安全靴(如钢头橡胶靴)。
眼部与面部防护
护目镜/面屏:防化学飞溅的全封闭护目镜或面屏,避免清洗剂或污物溅入眼睛。
紧急洗眼器:水箱作业现场需配备便携式洗眼器,确保发生意外时10秒内可冲洗。
辅助防护装备
安全带与防坠器:若需进入深水箱作业,需系挂安全带并连接防坠器,固定于水箱外部可靠点。
通讯设备:使用防爆对讲机或无线耳机,保持与外部监护人员实时沟通。
安全培训
防护装备的正确穿戴与使用方法。
气体检测仪的操作与报警值识别。
紧急情况下的撤离路线与自救措施。
作业前需进行专项培训,内容包括:
现场监护
至少1名监护人员全程在场,不得擅离职守。
监护人员需配备气体检测仪,实时监控内部空气质量,并记录数据。
应急预案
制定中毒、窒息、滑倒等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。
现场配备急救箱、担架、氧气瓶等应急物资。
环保型材料优先
选择无毒、可降解的清洗剂(如柠檬酸、过氧化氢),避免使用含酚、醛类等有毒成分的产品。
消毒剂推荐使用二氧化氯或次氯酸钠(浓度需≤500mg/L,避免残留)。
化学品管理
清洗剂与消毒剂需单独存放,标识清晰,避免误用。
作业时佩戴耐化学腐蚀的手套,防止皮肤直接接触。
防护装备清洗与消毒
防化服、手套等需用清水冲洗后,再用消毒剂浸泡消毒(如次氯酸钠溶液浸泡30分钟)。
呼吸器滤毒罐需按说明书更换或再生处理。
人员健康监测
作业后24小时内观察人员是否有皮肤过敏、呼吸道刺激等症状,必要时就医。
GB 8958-2006《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》:明确密闭空间作业的通风、检测与防护要求。
GBZ/T 205-2007《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》:规定防护装备的选择与使用。
OSHA 29 CFR 1910.146(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标准):提供密闭空间作业的详细指南。
通过严格的通风换气与防护装备管理,可有效降低水箱清洗作业的风险,保障人员安全与健康。作业单位需根据水箱类型、环境条件制定专项方案,并定期演练应急预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