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生物指标是生活饮用水安全的核心防线,直接反映水箱清洗消毒后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污染风险。根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,清洗后水质需满足:菌落总数≤100 CFU/mL(反映总体污染程度),总大肠菌群、耐热大肠菌群不得检出(指示粪便或有机物污染)。以下从标准要求、影响因素、控制措施及常见问题处理四方面,系统阐述如何确保微生物指标达标。
菌落总数(单位:CFU/mL,菌落形成单位):
定义:指水样中可培养的全部微生物(细菌、真菌等)的数量,是衡量水体总体卫生状况的指标。
标准要求:≤100 CFU/mL(相当于自来水正常微生物水平),若超标提示水箱内壁或水中存在有机物残留(如生物膜、泥沙),可能滋生大量微生物。
总大肠菌群/耐热大肠菌群(单位:MPN/100mL,最大可能数):
定义:总大肠菌群是一群能在37℃下24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,主要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;耐热大肠菌群(又称粪大肠菌群)是总大肠菌群中能在44.5℃下生长繁殖的菌群,更能指示新鲜粪便污染。
标准要求:不得检出(GB 5749-2022),若检出提示水箱可能被粪便或污水污染,存在介水传染病(如大肠杆菌感染、霍乱)风险。
清洗后微生物指标不达标,通常由以下操作疏漏或污染源未清除导致:
水箱长期运行后,内壁会形成黏滑的生物膜(由细菌、藻类、有机物混合而成),是微生物的“保护壳”。若清洗时未用物理刷洗或强效清洁剂溶解生物膜(如仅用清水冲洗),残留的生物膜会在后续使用中重新释放微生物。
泥沙、铁锈、藻类等有机物是微生物的营养来源。若清洗时未清除干净(如底部沉泥未抽净、焊缝处残留藻类),残留的有机物会加速微生物繁殖。
消毒剂选择不当:使用低效消毒剂(如普通洗洁精)或与微生物耐药性不匹配的消毒剂(如长期使用含氯制剂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);
接触时间不足:含氯制剂需与水接触≥30分钟才能有效灭活微生物,若冲洗过早(如消毒后10分钟即排水),微生物未被彻底杀灭;
消毒剂用量不足:未按水箱容积计算投加量(如50m³水箱仅投加5g次氯酸钠,远低于需求),导致杀菌浓度不够。
清洗后未及时封闭水箱(如人孔未盖严),或工具、衣物携带微生物(如操作人员未消毒的手套),导致外部微生物再次进入水箱。
通过“清生物膜-除有机物-强消毒-防二次污染”四步操作,可有效降低微生物风险。
物理刷洗:用软毛刷(φ2-3cm刷头)蘸纳米海绵或中性清洁剂(如洗洁精1:50稀释),重点刷洗焊缝、四角、进出水口等生物膜高发区(生物膜黏附性强,需反复擦拭至膜体脱落);
化学溶解:若生物膜顽固(如长期未清洗的老旧水箱),可先用生物酶清洁剂(分解蛋白质、多糖)喷洒,静置10分钟(软化生物膜),再用高压水枪(50-80bar)冲洗。
预处理:排空水箱后,用吸污泵清除底部沉泥(泥沙含大量有机物,是微生物的“营养库”);
深度清理:用塑料刮板刮除内壁附着的藻类团块(避免藻类破碎后释放细胞碎片,成为微生物繁殖源);
冲洗辅助:用高压水枪(30-50bar)冲洗中下部内壁,确保有机物随水流排出(观察排水口水质,无浑浊或悬浮物为合格)。
消毒剂选择:优先二氧化氯(杀菌谱广、无残留,浓度100-200mg/L);若用含氯制剂(次氯酸钠),浓度需控制在200-300mg/L(需计算投加量:投加量=水箱容积×目标浓度×0.001);
均匀喷洒:用雾化喷雾器将消毒剂均匀喷洒在内壁(覆盖厚度≥1mm),重点处理焊缝、四角(微生物易滋生区);
足够接触时间:含氯制剂需保持湿润≥30分钟(期间避免人员进入或冲洗);二氧化氯需保持≥15分钟(接触时间不足会导致微生物灭活不彻底)。
及时封闭:清洗消毒完成后,立即关闭排污阀,盖紧人孔盖(避免雨水、昆虫或灰尘进入);
通风干燥:开启水箱通风口(或风扇),加速内壁干燥(潮湿环境易滋生霉菌);
工具消毒:清洗工具(刷子、喷雾器)需用含氯消毒液(500mg/L)浸泡30分钟,避免交叉污染。
清洗完成后,需通过现场快速检测+实验室精准检测双重验证,确保达标。
菌落总数:使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(原理:通过检测ATP含量反映微生物数量),操作简单(10秒出结果),可快速判断清洗效果(要求≤100 CFU/mL);
大肠菌群:使用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盒(基于酶底物法,颜色变化指示阳性),按说明书操作(要求不得检出)。
菌落总数:按GB/T 5750-2023标准,取100mL水样,倾注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(37℃培养48小时),计算菌落数(≤100 CFU/mL为合格);
总大肠菌群/耐热大肠菌群:使用多管发酵法(总大肠菌群:37℃培养24小时,观察产酸产气;耐热大肠菌群:44.5℃培养24小时),要求不得检出。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