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水箱清洗后,水质的理化指标(浊度、余氯)是衡量清洗质量和消毒效果的核心参数,直接影响饮用水的安全性和感官体验。根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,清洗后水质需满足:浊度≤1 NTU(清澈透明)、游离余氯(0.3-4 mg/L,管网末梢水≥0.05 mg/L)。以下从标准要求、影响因素、控制措施及常见问题处理四方面,系统阐述如何确保这两项关键指标达标。
浊度(单位:NTU,浊度单位):
定义:反映水中悬浮物、胶体物质(如泥沙、铁锈、藻类)和微生物的数量,是水质清澈度的直观指标。
标准要求:GB 5749规定≤1 NTU(相当于自来水正常透明度),若超过可能提示污染物未清除彻底(如泥沙残留、生物膜未完全剥离)。
游离余氯(单位:mg/L):
水箱出水(接触消毒剂后):0.3-4 mg/L(确保持续杀菌能力);
管网末梢水(用户端):≥0.05 mg/L(防止二次污染)。
定义:指水中以次氯酸(HClO)和次氯酸根(ClO⁻)形式存在的氯,是衡量消毒效果的核心指标(需与消毒剂类型匹配,如二氧化氯需检测二氧化氯残留)。
标准要求:
清洗后两项指标不达标,通常由以下操作疏漏或污染源未清除导致:
物理污染物残留:清洗时未彻底清除内壁附着的泥沙、铁锈、藻类团块(如铸铁水箱的氧化层、玻璃钢水箱的纤维碎屑)。
冲洗不彻底:高压水枪压力不足(<30bar)或冲洗时间过短,导致细小颗粒(如生物膜碎片)残留。
水箱材质问题:老旧水箱内壁腐蚀(如铸铁水箱的点蚀坑)或玻璃钢水箱纤维层脱落(释放细小纤维),增加浊度。
消毒剂用量不足:未按水箱容积计算投加量(如50m³水箱误投5kg次氯酸钠,远低于需求),导致杀菌不彻底且余氯过低。
冲洗过度:清洗后用大量清水反复冲洗,稀释了残留的消毒剂(如含氯制剂未达到最低接触时间即被冲净)。
消毒剂选择不当:使用挥发性强的消毒剂(如液氯)或与水箱材质反应(如不锈钢水箱与浓盐酸反应消耗氯),导致余氯快速流失。
通过“清洗-消毒-冲洗”全流程精准控制,可有效保障两项指标达标。
预处理:
排空水箱后,用吸污泵清除底部沉泥(泥沙含大量悬浮物,是浊度的主要来源);
若内壁有可见藻类团块,用塑料刮板轻刮(避免藻类破碎后释放色素,增加浊度)。
分区刷洗:
顶部/进出水口:用软毛刷蘸中性清洁剂(洗洁精1:50稀释)刷洗焊缝、螺丝孔(生物膜高发区),清除附着的有机物(如蛋白质、腐殖质);
中部/箱体主体:用纳米海绵擦拭水垢(白色斑块,主要成分为碳酸钙),避免残留;若遇黄褐色锈迹(铁离子),用柠檬酸溶液(5%浓度)溶解(柠檬酸与铁离子反应生成可溶物,降低浊度);
底部/排污口:铸铁水箱需用草酸溶液(2%浓度)刷洗锈迹(草酸中和氧化铁),塑料水箱用高压水枪(30-50bar)冲洗沉积物(避免纤维残留)。
消毒剂选择与投加:
优先选择二氧化氯(无残留,杀菌效率高,浓度100-200mg/L),若用含氯制剂(次氯酸钠),浓度需控制在200-300mg/L(需计算投加量:投加量=水箱容积×目标浓度×0.001);
避免使用液氯(挥发性强,易导致余氯波动)或高浓度酸性清洁剂(如浓盐酸,可能与金属反应消耗氯)。
消毒与接触时间:
用雾化喷雾器均匀喷洒内壁(覆盖厚度≥1mm),重点处理焊缝、四角(微生物易滋生区);
含氯制剂需保持湿润30分钟(确保微生物灭活),二氧化氯保持15分钟(接触时间不足会导致余氯偏低)。
高压冲洗(控浊度):
用高压水枪(50-120bar,根据材质调整)从顶部到底部逐区冲洗,枪头与内壁呈45°角(覆盖所有区域),直至冲洗水无泡沫、无颜色(观察排水口水质,若仍浑浊需重复冲洗);
铸铁水箱需重点冲洗锈迹区域(避免铁锈颗粒残留增加浊度)。
低压收尾(保余氯):
用低压水(≤30bar)再次冲洗,清理角落水渍(避免大量清水稀释余氯);
若用含氯制剂,冲洗时间控制在10-15分钟(确保余氯≥0.3 mg/L);若用二氧化氯,冲洗时间可缩短至5-10分钟(二氧化氯稳定性更高)。
清洗完成后,需通过现场快速检测+实验室精准检测双重验证,确保达标。
浊度:使用浊度仪(精度±0.01 NTU)检测,要求≤1 NTU(直观判断清澈度);
余氯:使用余氯试纸(精度±0.1 mg/L)或便携式余氯检测仪(精度±0.05 mg/L),取水箱出水口水样直接检测(含氯制剂需0.3-4 mg/L,二氧化氯0.1-0.8 mg/L)。
浊度检测:按GB/T 5750-2023标准,取100mL水样倒入比色管,与标准色阶对比(≤1 NTU为合格);
余氯检测:用DPD分光光度法(含氯制剂)或碘量法(二氧化氯),误差≤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