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水箱清洗属于密闭空间作业,存在缺氧、中毒、溺水等高风险。双人作业制度是国际通用的安全规范,通过作业人员相互监督、协作和应急响应,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。以下是双人作业的核心要求与操作细则:
安全监护:
一人作业时,若发生晕厥、中毒等意外,无法自救;双人可实时观察对方状态,及时干预。
合规要求:
《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》(GBZ/T 205-2007)明确规定:密闭空间作业需至少2人,其中1人在外监护。
应急响应:
发生意外时,双人可分工协作(如1人施救、1人报警),缩短救援时间。
职责分工
作业人员:负责清洗操作,佩戴防护装备(呼吸器、安全绳等),定时与监护人沟通状态;
监护人:全程在人孔处值守,监控气体检测仪数据、作业进度,保持与作业人员持续通话,不得擅自离岗。
通讯与信号约定
使用对讲机或手势信号保持联系(如敲击管道传递信息);
约定紧急撤离指令(如连续3声哨音代表“立即撤出”)。
作业流程控制
进入前:两人共同确认气体检测合格、通风到位、防护装备完好;
清洗中:每30分钟轮换一次(避免疲劳),监护人定时复测气体浓度;
撤离后:两人共同检查水箱密闭性,确认无遗留工具或人员。
应急演练
作业前模拟中毒、窒息等场景,演练救援流程(如使用三脚架和安全绳营救昏迷人员);
确保监护人掌握心肺复苏(CPR)和急救技能。
国内规范:
《城镇供水设施运行维护安全技术规程》(CJJ 207-2013):要求密闭空间作业“至少2人,1人监护”;
《安全生产法》第三十五条:特种作业需配备监护人员。
国际标准:
OSHA(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)规定:密闭空间作业需“监护人员持续监测,保持直接视线或通信联系”。
误区1:监护人可兼职其他工作
风险:监护人分心可能导致救援延迟。
规避:监护人需专职值守,不得离开岗位或从事无关事务。
误区2:仅凭经验判断安全
风险:忽视气体检测或设备故障。
规避:严格执行“先检测、后作业”流程,仪器校准后方可使用。
误区3:未配备应急设备
风险:发生意外时无法及时救援。
规避:现场配备呼吸器、安全绳、急救箱、防爆照明设备等。
案例1:某小区清洗水箱时,作业人员因硫化氢中毒昏迷,监护人未配备呼吸器,盲目进入施救导致2人死亡。
教训:监护人必须配备同等防护装备,且禁止无防护盲目施救。
案例2:某工厂水箱清洗中,监护人因手机干扰未听到求救信号,延误救援。
教训:采用声光双重报警方式(如对讲机+手势信号),确保信息传递可靠。
总结:双人作业制度是生活水箱清洗安全的“最后防线”。通过明确分工、规范流程、配备应急设备和严格培训,可最大限度降低作业风险,保障人员生命安全。管理单位需将双人作业纳入安全管理体系,定期演练并监督执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