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水箱消毒是二次供水安全的关键环节,通过喷洒消毒剂杀灭内壁附着的病原微生物(如大肠杆菌、军团菌),避免介水传染病传播。以下是针对“喷洒法”的详细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:
灭杀微生物:消除水箱内壁、焊缝、角落残留的细菌、病毒及原生动物(如阿米巴原虫)。
抑制生物膜再生:破坏微生物膜结构,延缓生物膜重新附着(生物膜是微生物滋生的“温床”)。
合规要求:依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5749-2022),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后需达到微生物指标限值。
根据水箱材质、消毒需求及成本,常用消毒剂如下:
配置方法(以含氯制剂为例):
按说明书比例(如次氯酸钠原液浓度10%,需稀释50倍);
用塑料桶溶解,搅拌均匀(避免剧烈震荡产生氯气);
检测余氯浓度(用余氯试纸或检测仪),确保达标。
前提条件:水箱已完成高压冲洗、排水,内壁无明显泥沙/杂物(否则影响消毒剂附着)。
人员防护:
穿戴防水服、橡胶手套、护目镜、N95口罩(含氯消毒剂挥发刺激性气体);
操作区域设置警戒线,禁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工具准备:
喷雾设备:优先选择雾化效果好的电动喷雾器(喷嘴直径0.5-1mm,避免水滴过大);
辅助工具:软毛刷(配合喷洒处理边角缝隙)、量杯(精准配置消毒剂)、PH试纸(调节水质酸碱度,增强消毒效果)。
喷洒操作:
分区喷洒:将水箱内壁划分为4-6个区域(按高度或方位),逐区喷洒,避免遗漏;
重点区域:焊缝、四角、进出水口、排污口附近(生物膜高发区),需增加喷洒量(覆盖厚度≥1mm);
喷洒距离:喷头与内壁保持20-30cm,呈45°角斜向喷洒(均匀覆盖,避免水流飞溅);
作用时间:含氯制剂需保持湿润≥30分钟(期间避免人员进入);二氧化氯需≥15分钟。
边角处理:
对高压冲洗未覆盖的缝隙、螺丝孔等,用软毛刷蘸取消毒剂涂抹(确保药物渗透);
水箱顶部(人孔周边)需喷洒到位,避免灰尘落入污染。
通风与干燥:
开启水箱通风口(或风扇),加速消毒气体挥发(含氯制剂需通风30分钟以上);
用干拖把或吸水机清理内壁残留水渍(避免消毒剂稀释失效)。
二次冲洗(仅含氯制剂):
若需快速投用,用低压清水(≤30bar)冲洗内壁,直至余氯浓度≤0.05mg/L(符合GB5749要求);
冲洗废水需通过专用管道排入污水井,禁止直排市政管网。
封闭与启用:
确认消毒剂无残留、通风良好后,关闭排污阀,恢复进水;
记录消毒时间、药剂用量、操作人员,存档备查。
效果验证:
微生物检测:清洗消毒后72小时内,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菌落总数(≤100CFU/mL)、总大肠菌群(不得检出);
余氯检测(仅含氯消毒):消毒后30分钟检测余氯(0.3-4mg/L为合格),确保持续杀菌能力。
常见问题处理:
消毒后仍有异味:可能是消毒剂残留(含氯制剂)或生物膜未清除彻底。需加强通风,若异味持续,重新喷洒并延长作用时间;
微生物超标:原因可能是消毒剂浓度不足、喷洒不均匀或作用时间不够。需重新检测消毒剂配置浓度,补喷遗漏区域;
材质腐蚀:不锈钢水箱长期使用高浓度含氯制剂可能导致点蚀。需控制浓度(≤300mg/L),或改用二氧化氯。
总结:生活水箱消毒喷洒需严格遵循“选对药剂、均匀覆盖、充分作用、彻底残留控制”四大原则,结合规范操作与效果验证,才能确保二次供水安全,防范微生物污染风险。
上一篇:生活水箱内劈高压冲洗清洗
下一篇:生活水箱内壁刷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