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水箱作为二次供水的核心设施,其清洗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饮用水安全。根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,清洗后水箱需满足微生物、感官性状、毒理学等30余项指标要求。以下从清洗流程、关键指标控制、检测验证三方面,系统阐述如何确保清洗后水质达标。
GB 5749-2022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要求涵盖以下关键指标,清洗后需逐一验证:
微生物指标(安全底线):菌落总数≤100 CFU/mL,总大肠菌群、耐热大肠菌群不得检出(避免介水传染病);
感官性状指标(直观体验):浊度≤1 NTU(清澈无悬浮物),色度≤15度(无异色),无异臭异味;
消毒剂残留指标(持续杀菌):游离余氯(0.3-4 mg/L,管网末梢≥0.05 mg/L)或二氧化氯(0.1-0.8 mg/L);
毒理学指标(健康保障):铅≤0.01 mg/L、镉≤0.005 mg/L、砷≤0.01 mg/L(避免重金属污染)。
为实现GB5749达标,需严格执行“预处理→物理清洗→化学消毒→彻底冲洗”四步流程,每一步均需精准控制。
停水排水:关闭进水阀,开启排污阀排空水箱(保留5-10cm水湿润内壁,软化泥沙、生物膜);若底部有沉泥,用吸污泵抽走大块淤泥(避免刷洗时飞溅污染)。
工具与环境准备:使用软毛刷、纳米海绵(禁用钢丝球)、高压水枪(压力≤120bar,防材质损伤);操作人员穿戴防水服、护目镜,切断水箱电源并设置警示牌。
分区刷洗:将内壁划分为4-6个区域(按高度或方位),逐区处理:
顶部区域(人孔、进出水口):用塑料刮板刮除藻类团块,软毛刷蘸中性清洁剂(洗洁精1:50稀释)刷洗焊缝、螺丝孔(重点除生物膜);
中部区域(箱体主体):纳米海绵擦拭水垢(白色斑块),配合软毛牙刷轻刷(力度≤2kgf/cm²,防划痕);
底部区域(排污口附近):塑料刷蘸柠檬酸溶液(5%浓度)溶解泥沙,铸铁水箱需用草酸(2%浓度)除锈,冲洗后观察无可见残渣。
消毒剂选择:优先二氧化氯(无残留,杀菌效率高,浓度100-200mg/L);若用含氯制剂(次氯酸钠),浓度200-300mg/L(需严格控制残留)。
喷洒与作用:用雾化喷雾器均匀喷洒内壁(覆盖厚度≥1mm),重点处理焊缝、四角(生物膜高发区);含氯制剂需保持湿润30分钟,二氧化氯保持15分钟(确保微生物灭活)。
高压冲洗:用高压水枪(50-120bar)从顶部到底部逐区冲洗,枪头与内壁呈45°角(覆盖所有区域),直至冲洗水无泡沫、无悬浮物;
低压收尾:低压水(≤30bar)再次冲洗,清理角落水渍;用干拖把或吸水机吸干内壁水分(避免微生物滋生)。
清洗完成后,需通过现场快速检测+实验室精准检测双重验证,确保符合GB5749:
浊度:浊度仪检测(≤1 NTU,直观判断清澈度);
余氯:余氯试纸或便携式检测仪(含氯制剂需0.3-4 mg/L,二氧化氯0.1-0.8 mg/L);
感官检查:观察排水无浑浊、无异味,内壁无可见污物(手电筒斜射无反光)。
微生物指标:委托CMA实验室检测菌落总数(≤100 CFU/mL)、总大肠菌群(不得检出);
毒理学指标:检测铅、镉、砷等重金属(均需低于国标限值);
消毒剂残留:若用含氯制剂,需检测管网末梢水余氯(≥0.05 mg/L)。
微生物超标:可能因清洗工具未消毒或消毒时间不足。需重新清洗并延长消毒接触时间(含氯制剂≥30分钟),清洗后用二氧化氯(100-200mg/L)补喷。
浊度超标:多为冲洗不彻底(残留泥沙)。需用高压水枪(80-120bar)针对浑浊区域重点冲洗,必要时二次清淤。
余氯残留过高:因消毒剂投加过量。需用硫代硫酸钠(1mg余氯需0.1mg硫代硫酸钠)中和,再冲洗至达标。
总结:生活水箱清洗后符合GB5749的核心是“科学清洗+精准消毒+严格检测”。通过规范流程控制微生物、感官性状及消毒剂残留,既能保障居民饮水安全,也能延长水箱使用寿命,是二次供水管理的关键环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