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水箱清洗后,水质的感官指标(色度、异味)是直观反映清洗质量的核心标准,直接影响用户对水质安全的信任度。根据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(GB 5749-2022),清洗后水质需满足:色度≤15度(无异常颜色)、臭和味无异臭异味。以下从标准要求、影响因素、控制措施及常见问题处理四方面,系统阐述如何确保感官指标达标。
色度:指水的颜色深浅程度(单位:度),由溶解性物质(如有机物、金属离子)或悬浮物(如泥沙、铁锈)引起。GB 5749要求≤15度(相当于自来水正常颜色),若超过可能提示有机物污染(如腐殖质)或金属离子超标(如铁、锰)。
臭和味:指水的嗅觉(臭)和味觉(味)特性。正常饮用水应无异臭异味;若有腥臭味(可能因藻类繁殖)、土腥味(可能因地质污染)或消毒剂异味(如余氯过浓),均不符合标准。
清洗后色度、异味超标,通常由以下操作疏漏或污染源未清除导致:
有机物残留:水箱内壁附着的藻类、生物膜(含蛋白质、腐殖质)未彻底清除,导致色度(黄褐色)和土腥味。
金属离子析出:铸铁水箱锈蚀产生的氧化铁(红褐色)、锰离子(黑色)未清除,导致色度超标;金属腐蚀产物也可能伴随金属味。
微生物繁殖:清洗后未彻底消毒,残留微生物(如藻类、细菌)繁殖产生代谢物(如硫化氢、氨),引发臭味。
清洁剂残留:使用含碱性或含氯清洁剂(如未冲洗干净的洗洁精、次氯酸钠)未彻底冲净,导致苦味或刺激性气味。
通过“清洗-消毒-冲洗”全流程精准控制,可有效消除色度和异味:
预处理:排空水箱后,用吸污泵清除底部沉泥(泥沙含腐殖质,易导致色度升高);若内壁有可见藻类团块,用塑料刮板轻刮(避免藻类破碎后释放色素)。
分区刷洗:
顶部/进出水口:用软毛刷蘸中性清洁剂(洗洁精1:50稀释)刷洗焊缝、螺丝孔(生物膜高发区),清除附着的有机物(如蛋白质)。
中部/箱体主体:用纳米海绵擦拭水垢(白色斑块,主要成分为碳酸钙),避免残留;若遇黄褐色锈迹(铁离子),用柠檬酸溶液(5%浓度)溶解(柠檬酸与铁离子反应生成可溶物)。
底部/排污口:铸铁水箱需用草酸溶液(2%浓度)刷洗锈迹(草酸中和氧化铁),塑料水箱用高压水枪(30-50bar)冲洗沉积物(避免纤维残留)。
消毒剂选择:优先二氧化氯(无残留,杀菌效率高,浓度100-200mg/L);若用含氯制剂(次氯酸钠),浓度200-300mg/L(需严格控制残留,避免消毒剂异味)。
喷洒与作用:用雾化喷雾器均匀喷洒内壁(覆盖厚度≥1mm),重点处理焊缝、四角(微生物易滋生区);含氯制剂需保持湿润30分钟(确保微生物灭活),二氧化氯保持15分钟。
高压冲洗:用高压水枪(50-120bar)从顶部到底部逐区冲洗,枪头与内壁呈45°角(覆盖所有区域),直至冲洗水无泡沫、无颜色(观察排水口水质,若仍浑浊需重复冲洗)。
低压收尾:用低压水(≤30bar)再次冲洗,清理角落水渍;用干拖把或吸水机吸干内壁水分(避免微生物滋生)。
清洗完成后,需通过感官检查+仪器检测双重验证:
色度:将清洗后的水接入透明玻璃杯,观察颜色(正常应为无色或浅黄);用手电筒斜射水面(45°角),无异常反光(提示无悬浮物或色素)。
臭和味:取少量水样漱口(或闻味),无腥臭、土腥、消毒剂刺激等异味(正常水应无味)。
色度检测:使用色度仪(按GB/T 5750-2023标准),取100mL水样倒入比色管,与标准色阶对比,≤15度为合格。
臭和味检测:按GB/T 5750-2023“臭和味检测法”,取50mL水样加热至沸腾,冷却后闻味(无异臭);或直接闻原水(无异味)。